4.1 一般规定
4.1.1 储存装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管网系统的储存装置应由储存容器、容器阀和集流管等组成;七氟丙烷和IG541预制灭火系统的储存装置,应由储存容器、容器阀等组成;热气溶胶预制灭火系统的储存装置应由发生剂罐、引发器和保护箱(壳)体等组成;
2 容器阀和集流管之间应采用挠性连接。储存容器和集流管应采用支架固定;
3 储存装置上应设耐久的固定铭牌,并应标明每个容器的编号、容积、皮重、灭火剂名称、充装量、充装日期和充压压力等;
4 管网灭火系统的储存装置宜设在专用储瓶间内。储瓶间宜靠近防护区,并应符合建筑物耐火等级不低于二级的有关规定及有关压力容器存放的规定,且应有直接通向室外或疏散走道的出口。储瓶间和设置预制灭火系统的防护区的环境温度应为-10~50℃;
5 储存装置的布置,应便于操作、维修及避免阳光照射。操作面距墙面或两操作面之间的距离,不宜小于1.0m,且不应小于储存容器外径的1.5倍。
4.1.2 储存容器、驱动气体储瓶的设计与使用应符合国家现行《气瓶安全监察规程》及《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的规定。
4.1.3 储存装置的储存容器与其他组件的公称工作压力,不应小于在最高环境温度下所承受的工作压力。
4.1.4 在储存容器或容器阀上,应设安全泄压装置和压力表。组合分配系统的集流管,应设安全泄压装置。安全泄压装置的动作压力,应符合相应气体灭火系统的设计规定。
4.1.5 在通向每个防护区的灭火系统主管道上,应设压力讯号器或流量讯号器。
4.1.6 组合分配系统中的每个防护区应设置控制灭火剂流向的选择阀,其公称直径应与该防护区灭火系统的主管道公称直径相等。
选择阀的位置应靠近储存容器且便于操作。选择阀应设有标明其工作防护区的永久性铭牌。
4.1.7 喷头应有型号、规格的永久性标识。设置在有粉尘、油雾等防护区的喷头,应有防护装置。
4.1.8 喷头的布置应满足喷放后气体灭火剂在防护区内均匀分布的要求。当保护对象属可燃液体时,喷头射流方向不应朝向液体表面。
4.1.9 管道及管道附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输送气体灭火剂的管道应采用无缝钢管。其质量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输送流体用无缝钢管》GB/T8163、《高压锅炉用无缝钢管》GB5310等的规定。无缝钢管内外应进行防腐处理,防腐处理宜采用符合环保要求的方式;
2 输送气体灭火剂的管道安装在腐蚀性较大的环境里,宜采用不锈钢管。其质量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流体输送用不锈钢无缝钢管》GB/T14976的规定;
3 输送启动气体的管道,宜采用铜管,其质量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拉制铜管》GB1527的规定;
4 管道的连接,当公称直径小于或等于80mm时,宜采用螺纹连接;大于80mm时,宜采用法兰连接。钢制管道附件应内外防腐处理,防腐处理宜采用符合环保要求的方式。使用在腐蚀性较大的环境里,应采用不锈钢的管道附件。
4.1.10 系统组件与管道的公称工作压力,不应小于在最高环境温度下所承受的工作压力。
4.1.11 系统组件的特性参数应由国家法定检测机构验证或测定。
条文说明
4.1 一般规定
4.1.1 第4款中,要求气体灭火系统储存装置设在专用的储瓶间内,是考虑它是一套用于安全设施的保护设备,被保护的都是一些存放重要设备物件的场所,所以它自身的安全可靠是做好安全保护的先决条件,故宜将它设在安全的地方,专用的房间里。专用房间,即指不应是走廊里或简陋建筑物内,更不应该露天设置;同时,也不宜与消防无关的设备共同设置在同一个房间里。为了防止外部火灾蔓延进来,其耐火等级要求不应低于二级。要求有直通室外或疏散走道的出口,是考虑火灾事故时安全操作的需要。其室内环境温度的规定,是根据气体灭火剂沸点温度和设备正常工作的要求。
对于IG541混合气体灭火系统,其储存装置长期处于高压状态,因而其储瓶间要求(如泄爆要求等)更为严格,除满足一般储瓶间要求外,还应符合国家有关高压容器储存的规定。
4.1.5 要求在灭火系统主管道上安装压力讯号器或流量讯号器,有两个用途:一是确认本系统是否真正启动工作和灭火剂是否喷向起火的保护区;二是用其信号操作保护区的警告指示门灯,禁止人员进入已实施灭火的防护区。
4.1.8 防护区的灭火是以全淹没方式灭火.全淹没方式是以灭火浓度为条件的,所以单个喷头的流量是以单个喷头在防护区所保护的容积为核算基础。故喷头应以其喷射流量和保护半径二者兼顾为原则进行合理配置,满足灭火剂在防护区里均匀分布,达到全淹没灭火的要求.
4.1.9 尽管气体灭火剂本身没有什么腐蚀性,其灭火系统管网平时是干管,但作为安全的保护设备来讲,是“养兵千日.用在一时”。考虑环境条件对管道的腐蚀,应进行防腐处理,防腐处理宜采用符合环保要求的方式。对钢管及钢制管道附件也可考虑采用内外镀锌钝化等防腐方式。镀层应做到完满、均匀、平滑;镀锌层厚度不宜小于15μm。
本规范没有完全限制管道连接方式,如沟槽式卡箍连接,由于目前还没有通过国家法定检测机构检测并符合要求的耐高压沟槽式卡箍类型,规范不宜列入,如将来出现符合要求的产品,本规范不限制使用。
4.1.11 系统组件的特性参数包括阀门、管件的局部阻力损失,喷嘴流量特性,减压装置减压特性等。4.2 七氟丙烷灭火系统组件专用要求
4.2.1 储存容器或容器阀以及组合分配系统集流管上的安全泄压装置的动作压力,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储存容器增压压力为2.5MPa时,应为5.0±0.25MPa(表压);
2 储存容器增压压力为4.2MPa,最大充装量为950kg/m3时,应为7.0±0.35MPa(表压);最大充装量为1120kg/m3时,应为8.4±0.42MPa(表压);
3 储存容器增压压力为5.6MPa时,应为10.0±0.50MPa(表压)。
4.2.2 增压压力为2.5MPa的储存容器宜采用焊接容器;增压压力为4.2MPa的储存容器,可采用焊接容器或无缝容器;增压压力为5.6MPa的储存容器,应采用无缝容器。
4.2.3 在容器阀和集流管之间的管道上应设单向阀。4.3 IG541混合气体灭火系统组件专用要求
4.3.1 储存容器或容器阀以及组合分配系统集流管上的安全泄压装置的动作压力,应符合下列规定:
1 一级充压(15.0MPa)系统,应为20.7±1.0MPa(表压);
2 二级充压(20.0MPa)系统,应为27.6±1.4MPa(表压)。
4.3.2 储存容器应采用无缝容器。4.4 热气溶胶预制灭火系统组件专用要求
4.4.1 一台以上灭火装置之间的电启动线路应采用串联连接。
4.4.2 每台灭火装置均应具备启动反馈功能。5 操作与控制
5.0.1 采用气体灭火系统的防护区,应设置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其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GB50116的规定,并应选用灵敏度级别高的火灾探测器。
5.0.2 管网灭火系统应设自动控制、手动控制和机械应急操作三种启动方式。预制灭火系统应设自动控制和手动控制两种启动方式。
5.0.3 采用自动控制启动方式时,根据人员安全撤离防护区的需要,应有不大于30s的可控延迟喷射;对于平时无人工作的防护区,可设置为无延迟的喷射。
5.0.4 灭火设计浓度或实际使用浓度大于无毒性反应浓度(NOAEL浓度)的防护区和采用热气溶胶预制灭火系统的防护区,应设手动与自动控制的转换装置。当人员进入防护区时,应能将灭火系统转换为手动控制方式;当人员离开时,应能恢复为自动控制方式。防护区内外应设手动、自动控制状态的显示装置。
5.0.5 自动控制装置应在接到两个独立的火灾信号后才能启动。手动控制装置和手动与自动转换装置应设在防护区疏散出口的门外便于操作的地方,安装高度为中心点距地面1.5m。机械应急操作装置应设在储瓶间内或防护区疏散出口门外便于操作的地方。
5.0.6 气体灭火系统的操作与控制,应包括对开口封闭装置、通风机械和防火阀等设备的联动操作与控制。
5.0.7 设有消防控制室的场所,各防护区灭火控制系统的有关信息,应传送给消防控制室。
5.0.8 气体灭火系统的电源,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消防技术标准的规定;采用气动力源时,应保证系统操作和控制需要的压力和气量。
5.0.9 组合分配系统启动时,选择阀应在容器阀开启前或同时打开。
条文说明
5.操作与控制
5.0.1 化学合成类灭火剂在火场的分解产物是比较多的,对人员和设备都有危害。例如七氟丙烷,据美国Robin的试验报告,七氟丙烷接触的燃烧表面积加大,分解产物会随之增加,表面积增加1倍,分解产物会增加2倍。为此,从减少分解产物的角度缩短火灾的预燃时间,也是很有必要的。对通讯机房、电子计算机房等防护区来说,要求其设置的探测器在火灾规模不大于1kw的水准就应该响应。
另外,从减少火灾损失,限制表面火灾向深位火灾发展,限制易燃液体火灾的爆炸危险等角度来说,也都认定它是非常必要的。
故本规范规定,应配置高灵敏度的火灾探测器,做到及早地探明火灾,及早地灭火。探测器灵敏度等级应依照国家标准《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GB50116-1998的有关技术规定。
感温探测器的灵敏度应为一级;感烟探测器等其他类型的火灾探测器,应根据防护区内的火灾燃烧状况,结合具体产品的特性,选择响应时间最短、最灵敏的火灾探测器。
5.0.3 对于平时无人工作的防护区,延迟喷射的延时设置可为0s。这里所说的平时无人工作防护区,对于本灭火系统通常的保护对象来说,可包括:变压器室、开关室、泵房、地下金库、发动机试验台、电缆桥架(隧道)、微波中继站、易燃液体库房和封闭的能源系统等。
对于有人工作的防护区,一般采用手动控制方式较为安全。
5.0.5 本条中的“自动控制装置应在接到两个独立的火灾信号后才能启动”,是等同采用了我国国家标准《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GB50116-1998的规定。
但是,采用哪种火灾探测器组合来提供“两个”独立的火灾信号则必须根据防护区及被保护对象的具体情况来选择。例如,对于通信机房和计算机房,一般用温控系统维持房间温度在一定范围;当发生火灾时,起初防护区温度不会迅速升高,感烟探测器会较快感应。此类防护区在火灾探测器的选择和线路设计上,除考虑采用温-烟的两个独立火灾信号的组合外,更可考虑采用烟-烟的两个独立火灾信号的组合,而提早灭火控制的启动时间。
5.0.7 应向消防控制室传送的信息包括:火灾信息、灭火动作、手动与自动转换和系统设备故障信息等。
6 安全要求
6.0.1 防护区应有保证人员在30s内疏散完毕的通道和出口。
6.0.2 防护区内的疏散通道及出口,应设应急照明与疏散指示标志。防护区内应设火灾声报警器,必要时,可增设闪光报警器。防护区的入口处应设火灾声、光报警器和灭火剂喷放指示灯,以及防护区采用的相应气体灭火系统的永久性标志牌。灭火剂喷放指示灯信号,应保持到防护区通风换气后,以手动方式解除。
6.0.3 防护区的门应向疏散方向开启,并能自行关闭;用于疏散的门必须能从防护区内打开。
6.0.4 灭火后的防护区应通风换气,地下防护区和无窗或设固定窗扇的地上防护区,应设置机械排风装置,排风口宜设在防护区的下部并应直通室外。通信机房、电子计算机房等场所的通风换气次数应不少于每小时5次。
6.0.5 储瓶间的门应向外开启,储瓶间内应设应急照明;储瓶间应有良好的通风条件,地下储瓶间应设机械排风装置,排风口应设在下部,可通过排风管排出室外。
6.0.6 经过有爆炸危险和变电、配电场所的管网、以及布设在以上场所的金属箱体等,应设防静电接地。
6.0.7 有人工作防护区的灭火设计浓度或实际使用浓度,不应大于有毒性反应浓度(LOAEL浓度),该值应符合本规范附录G的规定。
6.0.8 防护区内设置的预制灭火系统的充压压力不应大于2.5 MPa。
6.0.9 灭火系统的手动控制与应急操作应有防止误操作的警示显示与措施。
6.0.10 热气溶胶灭火系统装置的喷口前1.0m内,装置的背面、侧面、顶部0.2 m内不应设置或存放设备、器具等。
6.0.11 设有气体灭火系统的场所,宜配置空气呼吸器。
条文说明
6.安全要求
6.0.4 灭火后,防护区应及时进行通风换气,换气次数可根据防护区性质考虑,根据通信机房、计算机机房等场所的特性,本条规定了其每小时最少的换气次数。
6.0.5 排风管不能与通风循环系统相连。
6.0.7 本条规定,在通常有人的防护区所使用的灭火设计浓度限制在安全范围以内,是考虑人身安全。
6.0.8 本条的规定,是防止防护区内发生火灾时,较高充压压力的容器因升温过快而发生危险。同时参考了卤代烷1211、1301预制灭火系统的设计应用情况。
6.0.11 空气呼吸器不必按照防护区配置,可按建筑物(栋)或灭火剂储瓶间或楼层酌情配置,宜设两套。
附录A 灭火浓度和惰化浓度
七氟丙烷、IG541的灭火浓度及惰化浓度见表A-1~表A-4。表A-1 七氟丙烷灭火浓度
可燃物 | 灭火浓度(%) | 可燃物 | 灭火浓度(%) |
甲烷 | 6.2 | 异丙醇 | 7.3 |
乙烷 | 7.5 | 丁醇 | 7.1 |
丙烷 | 6.3 | 甲乙酮 | 6.7 |
庚烷 | 5.8 | 甲基异丁酮 | 6.6 |
正庚烷 | 6.5 | 丙酮 | 6.5 |
硝基甲烷 | 10.1 | 环戊酮 | 6.7 |
甲苯 | 5.1 | 四氢呋喃 | 7.2 |
二甲苯 | 5.3 | 吗啉 | 7.3 |
乙腈 | 3.7 | 汽油(无铅,7.8%乙醇) | 6.5 |
乙基醋酸酯 | 5.6 | 航空燃料汽油 | 6.7 |
丁基醋酸酯 | 6.6 | 2号柴油 | 6.7 |
甲醇 | 9.9 | 喷气式发动机燃料(-4) | 6.6 |
乙醇 | 7.6 | 喷气式发动机燃料(-5) | 6.6 |
乙二醇 | 7.8 | 变压器油 | 6.9 |
表A-2 七氟丙烷惰化浓度
可燃物 | 惰化浓度(%) |
甲烷 | 8.0 |
二氯甲烷 | 3.5 |
1.1-二氟乙烷 | 8.6 |
1-氯-1.1-二氟乙烷 | 2.6 |
丙烷 | 11.6 |
1-丁烷 | 11.3 |
戊烷 | 11.6 |
乙烯氧化物 | 13.6 |
表A-3 IG541混合气体灭火浓度
可燃物 | 灭火浓度(%) | 可燃物 | 灭火浓度(%) |
甲烷 | 15.4 | 丙酮 | 30.3 |
乙烷 | 29.5 | 丁酮 | 35.8 |
丙烷 | 32.3 | 甲基异丁酮 | 32.3 |
戊烷 | 37.2 | 环己酮 | 42.1 |
庚烷 | 31.1 | 甲醇 | 44.2 |
正庚烷 | 31.0 | 乙醇 | 35.0 |
辛烷 | 35.8 | 1-丁醇 | 37.2 |
乙烯 | 42.1 | 异丁醇 | 28.3 |
醋酸乙烯酯 | 34.4 | 普通汽油 | 35.8 |
醋酸乙酯 | 32.7 | 航空汽油100 | 29.5 |
二乙醚 | 34.9 | Avtur(Jet A) | 36.2 |
石油醚 | 35.0 | 2号柴油 | 35.8 |
甲苯 | 25.0 | 真空泵油 | 32.0 |
乙腈 | 26.7 | | |
表A-4 IG541混合气体惰化浓度
附录B 海拔高度修正系数
海拔高度修正系数见表B。表B 海拔高度修正系数
海拔高度(m) | 修正系数 |
-1000 | 1.130 |
0 | 1.000 |
1000 | 0.885 |
1500 | 0.830 |
2000 | 0.785 |
2500 | 0.735 |
3000 | 0.690 |
3500 | 0.650 |
4000 | 0.610 |
4500 | 0.565 |
附录C 七氟丙烷灭火系统喷头等效孔口单位面积喷射率
七氟丙烷灭火系统喷头等效孔口单位面积喷射率见表C-1~表C-3。表C-1 增压压力为2.5MPa(表压)时七氟丙烷灭火系统喷头等效孔口单位面积喷射率
喷头入口压力 (MPa,绝对压力) | 喷射率 [kg/(s·cm2)] | 喷头入口压力 (MPa,绝对压力) | 喷射率 [kg/(s·cm2)] |
2.1 | 4.67 | 1.3 | 2.86 |
2.0 | 4.48 | 1.2 | 2.58 |
1.9 | 4.28 | 1.1 | 2.28 |
1.8 | 4.07 | 1.0 | 1.98 |
1.7 | 3.85 | 0.9 | 1.66 |
1.6 | 3.62 | 0.8 | 1.32 |
1.5 | 3.38 | 0.7 | 0.97 |
1.4 | 3.13 | 0.6 | 0.62 |
注:等效孔口流量系数为0.98。表C-2 增压压力为4.2MPa(表压)时七氟丙烷灭火系统喷头等效孔口单位面积喷射率
喷头入口压力 (MPa,绝对压力) | 喷射率 [kg/(s·cm2)] | 喷头入口压力 (MPa,绝对压力) | 喷射率 [kg/(s·cm2)] |
3.4 | 6.04 | 1.6 | 3.50 |
3.2 | 5.83 | 1.4 | 3.05 |
3.0 | 5.61 | 1.3 | 2.80 |
2.8 | 5.37 | 1.2 | 2.50 |
2.6 | 5.12 | 1.1 | 2.20 |
2.4 | 4.85 | 1.0 | 1.93 |
2.2 | 4.55 | 0.9 | 1.62 |
2.0 | 4.25 | 0.8 | 1.27 |
1.8 | 3.90 | 0.7 | 0.90 |
注:等效孔口流量系数为0.98。表C-3 增压压力为5.6MPa(表压)时七氟丙烷灭火系统喷头等效孔口单位面积喷射率
喷头入口压力 (MPa,绝对压力) | 喷射率 [kg/(s·cm2)] | 喷头入口压力 (MPa,绝对压力) | 喷射率 [kg/(s·cm2)] |
4.5 | 6.49 | 2.0 | 4.16 |
4.2 | 6.39 | 1.8 | 3.78 |
3.9 | 6.25 | 1.6 | 3.34 |
3.6 | 6.10 | 1.4 | 2.81 |
3.3 | 5.89 | 1.3 | 2.50 |
3.0 | 5.59 | 1.2 | 2.15 |
2.8 | 5.36 | 1.1 | 1.78 |
2.6 | 5.10 | 1.0 | 1.35 |
2.4 | 4.81 | 0.9 | 0.88 |
2.2 | 4.50 | 0.8 | 0.40 |
注:等效孔口流量系数为0.98。附录D 喷头规格和等效孔口面积
喷头规格和等效孔口面积见表D。表D 喷头规格和等效孔口面积
喷头规格代号 | 等效孔口面积(cm2) |
8 | 0.3168 |
9 | 0.4006 |
10 | 0.4948 |
11 | 0.5987 |
12 | 0.7129 |
14 | 0.9697 |
16 | 1.267 |
18 | 1.603 |
20 | 1.979 |
22 | 2.395 |
24 | 2.850 |
26 | 3.345 |
28 | 3.879 |
注:扩充喷头规格,应以等效孔口的单孔直径0.79375mm倍数设置。附录E IG541混合气体灭火系统管道压力系数和密度系数
IG541混合气体灭火管道压力系数和密度系数见表E-1、表E-2。表E-1 一级充压(15.0MPa)IG541混合气体灭火系统的管道压力系数和密度系数
压力(MPa,绝对压力) | Y(10-1MPa·kg/m3) | Z |
3.7 | 0 | 0 |
3.6 | 61 | 0.0366 |
3.5 | 120 | 0.0746 |
3.4 | 177 | 0.114 |
3.3 | 232 | 0.153 |
3.2 | 284 | 0.194 |
3.1 | 335 | 0.237 |
3.0 | 383 | 0.277 |
2.9 | 429 | 0.319 |
2.8 | 474 | 0.363 |
2.7 | 516 | 0.409 |
2.6 | 557 | 0.457 |
2.5 | 596 | 0.505 |
2.4 | 633 | 0.552 |
2.3 | 668 | 0.601 |
2.2 | 702 | 0.653 |
2.1 | 734 | 0.708 |
2.0 | 764 | 0.766 |
表E-2 二级充压(20.0MPa)IG541混合气体灭火系统的管道压力系数和密度系数
压力(MPa,绝对压力) | Y(10-1MPa·kg/m3) | Z |
4.6 | 0 | 0 |
4.5 | 75 | 0.0284 |
4.4 | 148 | 0.0561 |
4.3 | 219 | 0.0862 |
4.2 | 288 | 0.114 |
4.1 | 355 | 0.144 |
4.0 | 420 | 0.174 |
3.9 | 483 | 0.206 |
3.8 | 544 | 0.236 |
3.7 | 604 | 0.269 |
3.6 | 661 | 0.301 |
3.5 | 717 | 0.336 |
3.4 | 770 | 0.370 |
3.3 | 822 | 0.405 |
3.2 | 872 | 0.439 |
3.08 | 930 | 0.483 |
2.94 | 995 | 0.539 |
2.8 | 1056 | 0.595 |
2.66 | 1114 | 0.652 |
2.52 | 1169 | 0.713 |
2.38 | 1221 | 0.778 |
2.24 | 1269 | 0.847 |
2.1 | 1314 | 0.918
|
附录F IG541混合气体灭火系统喷头等效孔口单位面积喷射率
IG541混合气体灭火系统喷头等效孔口单位面积喷射率见表F-1、表F-2。表F-1 一级充压(15.0MPa)IG541混合气体灭火系统喷头等效孔口单位面积喷射率
喷头入口压力(MPa,绝对压力) | 喷射率[kg/(s·cm2)] |
3.7 | 0.97 |
3.6 | 0.94 |
3.5 | 0.91 |
3.4 | 0.88 |
3.3 | 0.85 |
3.2 | 0.82 |
3.1 | 0.79 |
3.0 | 0.76 |
2.9 | 0.73 |
2.8 | 0.70 |
2.7 | 0.67 |
2.6 | 0.64 |
2.5 | 0.62 |
2.4 | 0.59 |
2.3 | 0.56 |
2.2 | 0.53 |
2.1 | 0.51 |
2.0 | 0.48 |
注:等效孔口流量系数为0.98。表F-2 二级充压(20.0MPa)IG541混合气体灭火系统喷头等效孔口单位面积喷射率
喷头入口压力(MPa,绝对压力) | 喷射率[kg/(s·cm2)] |
4.6 | 1.21 |
4.5 | 1.18 |
4.4 | 1.15 |
4.3 | 1.12 |
4.2 | 1.09 |
4.1 | 1.06 |
4.0 | 1.03 |
3.9 | 1.00 |
3.8 | 0.97 |
3.7 | 0.95 |
3.6 | 0.92 |
3.5 | 0.89 |
3.4 | 0.86 |
3.3 | 0.83 |
3.2 | 0.80 |
3.08 | 0.77 |
2.94 | 0.73 |
2.8 | 0.69 |
2.66 | 0.65 |
2.52 | 0.62 |
2.38 | 0.58 |
2.24 | 0.54 |
2.1 | 0.50 |
注:等效孔口流量系数为0.98。附录G 无毒性反应(NOAEL)、有毒性反应(LOAEL)浓度和灭火剂技术性能
无毒性反应(NOAEL)、有毒性反应(LOAEL)浓度和灭火剂技术性能见表G-1~表G-3。表G-1 七氟丙烷和IG541的NOAEL、LOAEL浓度
项 目 | 七氟丙烷 | IG541 |
NOAEL浓度 | 9.0% | 43% |
LOAEL浓度 | 10.5% | 52% |
表G-2 七氟丙烷灭火剂技术性能
项 目 | 技术指标 |
纯度 | ≥99.6%(质量比) |
酸度 | ≤3ppm(质量比) |
水含量 | ≤10ppm(质量比) |
不挥发残留物 | ≤0.01%(质量比) |
悬浮或沉淀物 | 不可见 |
表G-3 IG541混合气体灭火剂技术性能
灭火剂名称 | 主要技术指标 |
纯度(体积比) | 比例(%) | 氧含量 | 水含量 |
IG541 | Ar | >99.97% | 40±4 | <3ppm | <4ppm |
N2 | >99.99% | 52±4 | <3ppm | <5ppm |
CO2 | >99.5% | | <10ppm | <10ppm |
灭火剂名称 | 其他成分最大含量(ppm) | 悬浮物或沉淀物 |
IG541 | Ar | <10 | — |
N2 |
CO2
|
本规范用词说明
1 为便于在执行本规范条文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度不同的用词说明如下:
1.1 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用词:
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
1.2 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用词:
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
1.3 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用词:
正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
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用词,采用“可”。
2 本规范中指明应按其他有关标准,规范执行的写法为“应符合……的规定”或“应按……执行”。